一方面而言,有種觀點認為:寫對聯,尤其是寫文言對,是很難的。其實,對聯的一般規則并不復雜,與詩詞、駢文比起來,對聯規則要簡單得多。寫對聯的人們,門檻并不高,若學習得法,抓住大體,能在很短時間內學會。大約十來天就可掌握對聯的粗略規則。
還有種觀點認為寫對聯是很容易的事,原因是對聯規則很有限,很快就能學會。這種觀點是錯誤的。實際上,對聯有很多的技巧講究,有些技巧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自如運用,有的技巧說起來容易,但用起來卻幾乎有“可遇而不可求”之感。更重要的是,好的對聯絕不是僅憑技巧就能有功的,深刻、雋永的內涵,詩意的境界、學養的高度,都決定著對聯的水平。
可見,學會寫對聯并不困難,但要寫出高水平的對聯則很不容易,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事。其中,對傳統名聯的欣賞和學習是重要基礎,一般讀者不妨在這方面多下工夫。
由于傳統名聯往往沉積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,讀懂并欣賞它們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也需要盡可能多方面地學習傳統文化。而傳統典籍浩如煙海,讀典籍是一輩子的事,所以,學習對聯應該還有道道。作者根據實踐經驗,總結了一套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,即通過閱讀名聯來不斷增加古代文化知識,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,然后再進而廣泛地閱讀古代經典。為此,選取了大量名聯,并對它們作了細致講解,將其中包含的典故、化用的前人名句、▁一地作出解釋,將名聯中的內涵加以挖掘。讀者若能全面消化好我們的講解,就打下了一定的閱讀基礎。有了這批名聯作基礎、對聯就不會再有陌生感了。建議讀者閱讀時,充分發揮這部分材料的作用。
學習和欣賞名對聯時,有以下方面可以特別關注:
(1)所有的對聯都是作為例證材料,欣賞對聯時,首先要從上下
文的問題入手,因為這是我們講解的重點所在。根據問題來欣賞對聯,較能得要領。
(2)對聯所選對聯,除少數幾節選入有一般水平的作品,其他對聯都堪稱上好佳聯。因此,從藝術特色上加以欣賞,看看它們各自如何構思,鑄造為既凝練又韻味無窮的對聯形式,我們的欣賞水平就能逐漸提高,并逐漸成為行家里手。
(3)對聯中所涉及的歷史人物、歷史故事,應加以關注,一副對聯的內涵往往由此生發。譬如袁枚(1716-1797)壽乾隆年間大學士史貽直(1682-1763)七十聯:
南官六一先生座
北面三千弟子行
袁枚二十四歲中進士,任翰林院庶吉士,大學士史貽直見他所寫策論后,稱贊他是賈誼再世。史對袁枚多有栽培,可算是恩師。這副對聯卻不是一般性地贊美,:當時史貽直收到的賀壽詩聯很多,有的甚至贈以百韻詩,可謂費盡心力,但是史貽直笑著說:“多是祝嘏浮詞,無一句搔癢處。”而對袁枚此聯卻很欣賞。其奧妙在于此聯借助典故而表現得含蓄典雅。
春聯印刷廠加工定制對聯上句以歐陽修比史貽直,歐陽修號“六一居士”,曾在主持禮部貢舉時拔擢了蘇軾、曾鞏等一批著名文士。下句承接上句,以孔子弟子三千比史貽直門下士之多。這樣的說法,切合史貽直的身份、地位和行事,雖然夸贊有過譽之嫌,但符合他與壽主的關系,是較為含蓄而得體的表達。